快捷搜索:  生猪

河南偃师养蜂夫妻的“甜蜜”生活

        河南偃师一对夫妻养蜂20余年 为放蜂万里迁徙。4月18日,央视《舌尖上的中国2——脚步》播出,引发观众热议。其中四川一对养蜂夫妇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其实,在河南洛阳也有这样的养蜂人,他们常年在外奔波追赶花期,风餐露宿,跋涉上万公里只为获得最纯最甜的蜂蜜。
 
  偃师市的董朝龙夫妇就是众多养蜂人中平凡的一对。昨日,大河报记者来到偃师市大口乡山张村双龙山,记录了这对养蜂夫妇生活中的点滴。
偃师一对夫妻养蜂20余年 为放蜂万里迁徙(图)
  坚持|五旬夫妻相依为伴养蜂已有20余年
 
  初夏的早晨,天微微亮,就已经听到外面蜜蜂的嗡嗡声,在偃师市大口乡山张村的双龙山入口附近放蜂的董朝龙夫妇已经起床。“人这一辈子很辛苦,但蜜蜂更辛苦。”董朝龙说,“清晨蜜蜂的嗡嗡声就是我们两口的闹铃。”
 
  早7时许,夫妇俩吃完饭,就开始提取蜂王浆。董朝龙取出一个蜂王浆架子,任淑省用刀子把蜂蜡割掉后,用镊子将台基里的蜂王幼虫一个个夹出来。随后,她再用浆笔,把台基里的蜂王浆一个个挖到盒子里。董朝龙也不能闲着,他拿出一个蜂巢脾,把幼虫放在台基里。就是这样简单的过程,两人忙活了整整一个上午。
 
  “我父亲就是蜂农,初中毕业后,我就跟着他养蜂。20多年前,分家时,我得到了20箱蜜蜂。”董朝龙告诉记者,这些年,他养过兔子、卖过苹果,做过其他行业。但一直没有把蜜蜂卖掉,并最终做回了老本行。
 
  如今,靠着辛勤劳动,夫妻俩已将养蜂规模发展到95箱,并通过养蜂,将两个孩子抚养长大,并为他们盖了房。

偃师一对夫妻养蜂20余年 为放蜂万里迁徙(图)

 

  这几天收成不错,拿着装满蜂蜜的蜂巢脾,董朝龙夫妇笑得比蜜甜。

  奔波|为放蜂万里迁徙百般辛苦化作蜜
 
  蜂蜜是甜的,但养蜂的过程却是艰辛的。为了赶花期,董朝龙夫妻俩长期在外奔波,只有9月份到12月份时,才能在家休息。“在外养蜂这么多年,春节常常不在家过。每十年也就三四年在家过年吧。”任淑省说。
 
  夫妇俩最远去过四川,也在湖北、山西一带养过蜜蜂。这些年,夫妇俩都是遵守着“湖北荆门-河南洛阳-山西沁水”一线活动。今年春节过后,董朝龙夫妇俩带着95箱蜜蜂,在湖北荆门呆了2个多月,采的是油菜花蜜。4月20日,他们又从荆门返回偃师,采的则是洋槐花蜜。再过10多天,他们又要赶到北邙岭追赶花期。
 
  “一年四季到处跑,辛苦是肯定的。但能换来上等的蜂蜜,有个好收成,也是值得的。”对于养蜂的艰辛,董朝龙不愿多说,只是笑着摆摆手。
 
  “一年下来,蜂蜜的产量有许多不确定因素,这就需要你脾气好,如果脾气赖,根本干不下去。”任淑省感叹道,即使收成不好,丈夫也很少抱怨,更没有想过放弃。
 
  感悟|养蜂离不开好环境一切都会越来越好
 
  “自然环境的好坏对养蜂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董朝龙介绍说,一些地方的农作物经常打农药,蜜蜂在采蜜过程中就会被毒死,这是非常危险的,所以夫妇俩一般都选择在偏僻的山区养蜂。
 
  湖北荆门的油菜花都没有打农药,成了董朝龙夫妇俩每年都要去的地方。除此之外,偃师双龙山的洋槐花,北邙的枣花,山西沁水荆条花都是天然生长的,能酿出上等蜂蜜。
 
  “除了打农药,水源的好坏对养殖蜜蜂也有很大影响。如果水源不好,蜜蜂也很难活。”董朝龙说,这些年国家越来越重视生态建设,相信将来情况会更好。
 
  此外,养蜂车走高速时不再收费,让董朝龙感受到政策的变化对养蜂的重要影响。“这些年喝蜂蜜的人多了,蜂蜜的价格也提高了,好年景也能挣到四五万元。”董朝龙高兴地说。
 
偃师一对夫妻养蜂20余年 为放蜂万里迁徙(图)

  任淑省拿着刚收获的蜂蜜说:﹃咱家的蜂蜜绝对是货真价实的!﹄  

        遗憾|陪伴孩子的时间太少
 
  20多年前,村里人给任淑省介绍对象时,她得知董朝龙以养蜂为业,她觉得是个很浪漫的职业,可以全国到处旅游,非常自由。但跟随丈夫养蜂20多年来,任淑省深刻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作为一个母亲,她有不小的遗憾。董朝龙夫妇的两个孩子都是初中毕业,大儿子现在开挖掘机,小儿子开铲车。小儿子上小学一年级时,任淑省就已经跟着丈夫到外地养蜂,孩子时常在亲戚家借住。“孩子15岁就已经背着喷雾器到地里打药,18岁就会开车犁地了。”任淑省愧疚地说,有次,她给家里打电话,得知孩子正在田里浇地,她心里一阵难受。
 
  “俩孩子都没能上大学,是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任淑省说,两个孩子都非常聪明,但因为他俩长期不在家,缺乏管理,孩子的成绩都不是很好,没能考上大学。
 
  不过,两个孩子都很懂事,这让夫妇俩感到欣慰。“我们常年在外不容易,孩子也很理解,遇到很多事也不让我们操心。”董朝龙拍拍正在抹泪的任淑省肩膀说。
 
  期待|等到我们老了孩子也能来养蜂
 
  董朝龙夫妇俩的帐篷就在水泥公路边,篷内光线昏暗,中午时分更是异常闷热,一张简易的床占据了帐篷内近一半的面积,还有煤气灶、案板等生活用品摆满了篷内的每个角落。其间记者进入照相时,常感到无从落脚。虽然条件艰苦,但董朝龙感觉比以前好多了。“以前做饭都是烧柴火,现在都改成了煤气灶,方便很多。”董朝龙现在配备有一部能上网的智能机,不过他很少用。因为山里没有电,他们经常都是到村民家中充电。为了不给别人添麻烦的两人,闲暇时,收音机就成了不离手的宝贝,听听新闻,聊聊天气。“前段时间马航那事儿,我也是天天操心着听。”任淑省说。
 
  董朝龙夫妇的辛勤付出也得到了回报,他们给两个孩子都盖了房。董朝龙的大儿子已经结婚,并有了孩子。“我只要一有空,就掏出手机看看孙儿的照片,顿时就觉得不累了。”任淑省笑着说。
 
  董朝龙的大儿子瑞杰毕业后,曾跟着父母到外面赶场养过2年的蜂。“后来因为贪玩怕累,就去学开挖掘机了。”董朝龙告诉记者,“但我知道,他从小受我们影响,对养蜂还是有感情的,希望将来我们老了,他能接班,把养蜂传承下去。“(大河报)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